乡博汇 茶业出口 全球贸易 茶咖博览 大数据库 研究智库 招募/招聘
 

 

刘年艳受邀作在乡村建设中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的报告


编者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快演进。乡村发展正迎来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历史性转型,迎来后工业文明社会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转型,迎来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我们认为,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针,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在乡村建设中构建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乡村新发展格局。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如何建设新发展格局,需要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更好地引导大家开展对未来乡村发展新格局的研究,我们编发了农业农村部刘年艳研究员在新疆阿克苏温宿县的报告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位于西部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北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昭苏县接壤。是“中国核桃之乡”,核桃面积52万亩,盛产的薄皮核桃以皮薄、肉美、味香而著称,被专家确定为“品质极上,无可匹敌”的优质品种。温宿核桃获得2008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中华名果的殊荣。 温宿盛产大米,香稻历史悠久,素有南疆“稻乡”之美誉。在历史上,温宿种植的香稻“纯系贡品”,且“庶民不得尝”,其香气纯正、浓郁,有“一地开花香满坡,一家做饭四邻香”的赞誉。温宿县水稻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万亩左右,是新疆水稻三大主产区之一。

在乡村建设中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兼谈乡村建设上水平

农业农村部研究员 刘年艳

一、把握新格局发展方向

乡村新发展格局是乡村发展新阶段,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新配置。其核心体现在生产力的空间再布局与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在乡村振兴进入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推进乡村建设,需要重新审视乡村新发展格局。

新格局是传统格局的否定与飞跃,需要从乡村发展、乡村形态与乡村关系三个维度去把握。首先,从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传统的乡村发展是二元结构,新格局是一元型乡村,表现为由城乡、工农、农业与非农业二元关系到一体化发展。二元到一元的转化,需要提升乡村价值,做好区域空间生产力新布局。需要调整生产关系,构建区域新乡村关系。其次,从乡村发展的未来形态来看,传统农村的主体是农户,新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乡村发展的资源配置,需要顺应乡村发展的变化趋势,建立以人为本,“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满足人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呈现美丽文明富裕和谐的宜居宜业和美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乡村样态。第三,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要求来看,乡村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底座。是国民经济空间、市场与供给的战略基地,是我国宏观生态的基础。国家的宏观循环,需要以乡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促进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构建未来乡村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好“一条主线,三个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布局好乡村发展的宏观格局、中观格局与发展好村庄发展的微观格局。

把握一条主线。乡村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美丽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总揽,着力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夯实三大基石。加强党对乡村的全面领导,筑牢起党在乡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发展与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建立起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乡村发展的群众基础。二是构建三大支撑。培育“新农人”、发展新型乡村特色产业、塑造新乡村社区。三是实现三大转型。推进传统农民主体向“新农人”主体转型,推进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转型。四是打造三大底座。在乡村建设中,着力打造现代乡村产业、现代乡村文化与美丽生态三大底座。

顺应三个趋势。首先,乡村形态由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发展转型的趋势。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由传统自然村庄形态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形态转型。其次,乡村空间布局合理优化的趋势。朝着以人为本,服务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做好生产要素与生活场境的空间布局。顺应我国自然村庄变迁趋势,发展特色小镇与特色村庄,创建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的乡村发展的微观空间。第三,乡村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时代化创新的趋势。面向区域一体化需要,面向乡村形态转型的需要,乡村新功能需要不断创新与拓展。需要立足乡村自身特色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乡村现代多元功能,创新区域新治理,构建科学与合理的新乡村关系,形成区域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探索夯实“三大基石”的具体路径。一是探索与创新村党支部与新型集体经济两者结合的有效形式,发挥好党支部对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管理与监督作用的同时,创新服务方式,促进新集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二是推进乡村新资源如生态、文化、乡村与农业多功能价值等乡村居民共有资源的评估,制定有关法律,将乡村居民共同性的新资源性资产纳入新型集体经济管理范畴,推进新集体资源产业化创新。三是探索与创新集体经济价值及功能发挥的实现路径,确保与发挥好集体经济的统的职能。四是探索村集体经济多次分配方式促进乡村社区建设机制,使乡村新集体经济成为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五是利用集体性质的乡村资源创建乡村特色产业,使乡村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六是创新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功能,新型集体经济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教育农民的产业载体,成为农民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致富的渠道,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路径。

创新推进乡村形态发展转型。首先,创新发展主体。结合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需要,大力发展与壮大新农人主体、产业经营主体、乡村服务主体、乡村治理主体等多元乡村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支撑乡村发展的态势。其次,创新乡村服务。一方面,服务对象转型。跳出传统农村为传统农民生产与居住服务的单一模式,实现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与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服务方式创新。变农民自我服务为乡村社会服务,变自然服务为乡村产业服务,创新农业与乡村多元价值功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形式承载服务内容,实现服务价值。第三,创新乡村功能。以乡村社区为发展形态,发挥乡村生态基础、文化传承、乡村产品供给及国民经济的宏观市场创新的综合性的多元功能。第四,创新乡村治理。由以农户伦理为主体的农村治理方式,转变为以农民个体为基础的乡村社区现代治理,构建法律为基础的善治体系,推进数字乡村现代治理体系建设。

实现未来乡村空间科学合理布局。首先,着力区域与宏观层面科学布局。重点推进五大支撑建设。构建新型特色小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特色村庄形成的乡村中心、新型产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农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及乡村新基础设施构成现代乡村发展的支撑体系。依托特色小镇、特色村庄,加快培育乡村活力,孵化乡村新增长点,构建起乡村中心并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乡村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乡村整体发展态势。其次,打造现代乡村村庄发展与微观基础。村庄发展的微观布局,要推动四个结合,一是与现代乡村社区化建相结合;二是与乡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相结合;三是与乡村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相结合;四是与建设乡村精神,塑造乡村发展灵魂相结合。第三,创新与优化中观服务功能。以区域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创新区域功能布局,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机制。

构造六大新乡村关系。一是构建新城乡关系。以推进区域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城乡融合创新,创建“共建、共享、共治”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功能分工协调、共同构成区域发展支撑力量的新城乡关系。二是构建新工农关系。以乡村产业创新促进工农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工农产业形态向乡村产业形态,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转型,构建产业融合、相互协调、互为市场、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三是构建国民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功能向生态、文化、康养等多功能化拓展,使乡村产业现代化成为宏观经济产业升级的动力,创建现代乡村产业新基础性功能,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四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划分功能边界,规划调节范围。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探索“负面清单管市场,正面清单管政府”双清单管理体制。五是构建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关系。通过构建乡村劳动力市场,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创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小农组织化形式,推动农民自我性劳动向社会性产业劳动的价值转换,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农民乡村产业性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等价互换,真正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六是构建乡村民众与乡村社区的关系。改变传统农民生活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的转型发展,推进传统农村由家庭伦理为基础向现代社区法治基础转型。

二、构建乡村发展支撑体系

(一)面向双循环的三个层面

其一,面向国内城乡循环。传统的城乡循环又分为宏观与区域两个循环体系。宏观层面循环是指,全国性的城乡之间的循环。一个区域的循环表现为本土性的区域发展,城乡循环是各类要素在本土性区域间的城乡流动。城乡之间的循环,是由宏观性的或者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和因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引发的流动。全国性的与区域性城乡循环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与影响,推动循环发展。

其二,面向国内区域循环。是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各类要素的一个地区向另外地区的区域性流动。区域循环的动因源于乡村产业的区域分布、人群分布所形成的人们消费市场的差异性,呈现区域性特色供给与区域性的消费特色,从而形成区域性供给与需求,引起区域社会经济要素的流动。区域性的差异由乡村资源、自然资源禀赋、乡村产业与政策环境的差异来决定。

其三,面向国际循环。是指中国乡村产品与服务在国际间的流动。与国内乡村循环相比,国际间的循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全球优势农业产业供应链的全球布局影响;二是受国家意志的影响。国际间乡村产品进出口受国家政策管控,原产地属性影响。关税、国际贸易规则、国内政治及一个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等等往往成为循环的影响因素。三是受自然条件与消费习惯偏好的影响。从本质上看,国际性循环也是区域性循环的一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乡村主导产业链的全球性分工、市场的区域化、产业的全球性战略布局,推动着产业要素的全球性流动。

(二)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1.推进市场主体孵化与发展工程。支撑与促进循环的主体是市场主体。支撑与促进循环,需要孵化、发展与壮大乡村市场主体。乡村市场主体的孵化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与新乡村建设的综合性需要相结合;二是与新型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三是与乡村农民组织化培育相结合;四是与乡村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相结合;五是与乡村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创新相结合。乡村市场主体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一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为抓手,大力培育乡村龙头企业;二是以推动合作社向联合方向发展为抓手,促进合作社向合作联合社及企业化方向转型;三是以打造乡村主导产业集群为抓手,促进跨区、跨界、多元素融合,创建新经营主体。

2.推进乡村发展的公共产品建设工程。区域发展的公共产品,需要围绕区域发展与市场主体的需要推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建设。公共产品建设要围绕服务与满足乡村市场主体形成与发展的需求来展开。一是新道路。满足新型交通工具运行,适应未来农业机械化需要,提升道路的综合功能。二是新网络。适应智能化乡村产业与智慧乡村生活的需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三是新安全。保障乡村民众生活健康与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业病虫害防止及防灾救灾安全网络。四是新资源。按照乡村农民居民化发展的需要,配置乡村发展的教育、医疗、创新创业等社会服务资源。五是新治理。按照区域化原则以及乡村发展新格局要求,构建区域现代治理体系基础。加快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创建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体系。创建数字治理新机制。由善治乡村到乡村善治的跨越。高质量公共产品的新供给,需要创新投资新机制。首先,坚持政府主导。全域统一谋划,搞好规划设计,制定建设方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公共产品建设。其次,运用市场机制。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性投资主体参与建设。采取期权式购买、限价性长期收益保障、投资债券化、资产资本化、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推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创建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民众资本参与建设。同时,发挥民众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作用。第四,投资、维护、管理一体化。建立投资、收益、管护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3.推进乡村产地新市场建设工程。乡村市场需要加快培育、创建与优化。新市场体系要体现五个特点:一是推动销地向产地转型,重组产地与销地市场功能,实现分装、仓贮、配送与分销一体化。二是进一步回归政府与市场功能边界,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创建乡村发展全要素市场。三是实现市场的智能化与信息网络化,创建时代化的现代乡村市场。四是市场要面向市场主体及其活动,创新服务产品,实现产业化服务。五是激活乡村供给与需求两类市场。乡村市场建设,要体现公共产品性质,重组市场资源。

三、创造乡村新供给与新需求

(一)创造乡村新供给

创造新供给源于满足需求与需求开发,是针对社会新需求,满足社会需求的新需求。当代,社会新需求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社会生活新需求需要满足。人们对乡村产品的需求已经由本土向区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由单一向多元化,由大众向个性化,由满足温饱向功能营养方向发展。需求结构正在由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健康营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综合性高质量需求转变。二是新时代新乡村关系需要构建。重构新型关系,需要着力构建工农产业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着力构建城乡互助,区域一体的城乡关系与村镇关系;着力构建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其新基础性地位,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三是乡村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创建。新动能主要通过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手段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来推动,紧紧依靠市场需求,推动多元与多业融合,依靠资源创新、科技创新、运营创新来实现。任何需求都表现为延续的、现实的与潜在的需求三个发展的层面。又表现为物质的满足与心灵体验的需求。创造新供给,需要对社会潜在需求的分析,从物质与心灵体验结合入手,实现产品创新,提供有效供给,从而将人们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创造新供给需要推进三大创新:一是产业结构创新,创新新型乡村产业,创造新结构性供给。二是满足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实现升级性的产品供给创新。三是从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新型产业的创新,需要乡村新空间以及新资源创新的配套。

(二)创造乡村新需求

创造新需求,表现为市场规模的扩大趋势,传统需求升级,以及创造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创造乡村需求市场,需要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条主线,以农业强国战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在加快推进乡村建设中创新乡村新需求。一是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新市场。围绕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是构建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作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支撑;构建产业资源园区化的基础设施支撑;构建优质产品交易的市场服务支撑;构建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创新的技术与创意支撑。二是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中创造新需求。农村现代化要体现农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的全面升级三个方面,通过乡村建设来实现。从整体来说,需要构建特色小镇、特色村庄形成的乡村中心、特色产业集群、新型产业农民及现代乡村治理共同支撑现代乡村发展的新格局。从自然村庄的振兴来说,需要创建乡村社区,建立生态+生活+生产的支撑体系。建设“新基建”,提升满足农民生活与新型产业运营的服务与支撑能力。三是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中创造新需求。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需要培育区域特色,打造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三位一体”乡村区域化发展,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资源、管理平台在区域共同配置,成为各类要素流向乡村的巨大力量。

(三)推动乡村供给与需求实现

供给与需求的实现是面向需求的供给创造。供给是相对有效的高质量供给。这是新供给与新需求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推动新供给与新需求的实现,还要做好多层面的政策创新:一是创新培育新型消费,推进消费升级的政策;二是创新鼓励乡村投资,培育乡村建设与发展新主体的政策。以投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形成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三是创建现代化的多要素一体的市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四是实施大数据市场创新。通过数据技术,准确把握一个区域,特定主体的需求内容与需求行为,制定精准式的营销方案,从而推进市场发展。

温宿红枣,又名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历史悠久。大枣最突出的特点是维生素含量高。全县优质特色林果面积达125万亩,红枣面积达17.5万亩,优质绿色果品畅销全国,林果业收入成为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四、培育乡村发展新能力

(一)着力提升三个能力

培育新发展能力需要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对标农业强国具体要求,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三个能力。

其一,提升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能力。农民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体力与智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与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农民文明程度、健康水平、创造与就业、乡村建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的综合性反映。其路径是强化新集体经济在乡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教育农民功能,实现按劳分配,农民共同富裕,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开辟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其手段是发展现代新型农民,满足农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保障农民在新时代享有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充分就业、社会安全上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与优良的社会服务。

其二,提升实现农村全面进步的能力。我国农村全面进步能力主要体现在服务与满足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力,体现在乡村的物质条件、精神文化资源不断成为农民全面发展的能力,体现在促进区域共同体发展能力等方面。农村全面进步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加快积累乡村公共资源,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机制,构筑智慧乡村基础,实现区域一体化共同体发展。

其三,提升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能力。提升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基本要求是,以农业强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国提升农业全面升级的能力。其核心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的产业、生产与经营三大体系。其基本的路径是:孵化、发展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优质资源形态,实现乡村产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支撑。不断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传统农业向乡村产业,单一产业向集群化高质量方向发展,面向社会综合性乡村需求,推进多业态、多产业、多产品的创新。

(二)聚集乡村发展新力量

一是聚势能。培育乡村发展新势能,需要高扬“我的乡村我振兴”精神,聚集乡村发展的民众力量。一要能聚人。有利组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有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有利带领农民共同富裕。二要能聚势。便于引进外来要素参与乡村建设。三要聚能。便于培育、孵化与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和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发挥效能。四要聚财。有利于乡村新型产业,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造动能。动能的培育突出体现在乡村活力的培育。激发乡村活力,需要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策略创新。制度创新要体现三个创新:其一,推进面向新主体组织创新所需元素高效配置机制创新;其二,围绕明晰产权归属,推进发挥产权激励作用的制度创新;其三,健全乡村发展服务体系,推进促进主体发挥功能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要突出改革系统集成,注重协调推进,使各方面创新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产生实效,提高改革创新的整体效益。变单项为整体,变大水漫灌为重点突破,变单项评估为整体效果评估。

三是推动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不断推动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来实现。

(三)加快推动与实现乡村发展的四大转型

一是传统村镇向特色村镇转型。推动现有村镇向特色定位,特色产业集群支撑,特色服务功能转型发展。塑造村镇公共品牌与村镇发展灵魂,使特色村镇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极。

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转型。壮大优势产业,立足一个区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利用新型资源,培育乡村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乡村综合性服务业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乡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环保产业等。

三是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农人”发展转型。构建起以乡村产业为纽带的新型农民支撑乡村建设的“新农人”群体。

四是市、县域发展向区域特色化发展转型。充分发挥新乡村综合服务功能,在培育区域型主导性乡村产业的基础上,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向乡村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推动行政管理向区域共同治理转型,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共同治理与管理平台。塑造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公共品牌引领与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五、塑造乡村发展新优势

(一)培育乡村发展活力。区域的发展优势是综合发展活力的反映,区域发展优势在于制度创新与产业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构建乡村发展优势要从构建区域发展优势与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出发,实现短期优势与长期优势,阶段性优势与战略性优势的有机结合。区域优势分两个方面来构件。新型特色小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特色村庄形成的乡村中心、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及新农人群体、现代治理体系五大要素形成的综合体来支撑。

(二)打造“五位一体”综合体。一是打造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要成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与增长极,乡村发展的龙头与中心,农民及其乡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综合体。二是创建乡村中心。坚持特色化、区域化、集群化、文化化、景观化,推进新乡村中心建设。现代乡村社区是区域性乡村中心的乡村发展形态,承载优势村庄的转型升级,成为自然与人文资源及发展要素聚集的载体。三是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创新。特色产业集群是区域发展的产业支撑。与特色村、镇发展相结合,通过跨界、跨业、跨区,实现各类元素融合,促进多元素的资源化配置,来实现产业创新与业态创新。四是打造新型产业农民支撑。结合乡村产业创新与乡村新社区建设,大力发展“新农人”为主体的乡村产业农民群体。五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支撑。尊重各经营主体“责、权、利”的平等权利诉求与承担,通过建立分享机制,使各利益主体合理组建,共同发展,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础。产业发展优势的构建是与区域优势发展相联系的。彼此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三)塑造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对优势。一是与乡村资源创新相结合。依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推进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多功能性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多元化发展。走多元素融合,多产业相“+”之路,以融合创新推动特色产业资源创新。形成产业性、产品性及公共性质资源的有机衔接,以优质的乡村资源支撑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与乡村农民收益增长及其全面发展相结合。农民的短期利益要从增加收入,开辟就业渠道开始。长远利益要着眼利益机制构建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确保农民具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益能力,以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三是与乡村社区发展相结合。实现三个结合,其一,发挥集体经济聚合功能,解决乡村产业、集体资产、乡村居民人心相对分散问题;其二,发挥村集体济的组织、教育与服务农民多重功能,解决乡村公共治理相对缺失问题;三是发挥集体经济统一组织实现绿色发展功能,解决面源污染遏制相对困难的问题。创新乡村公共产品产业化的实现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使乡村产业发展成为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创建者,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与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主导性的优势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区域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培育主导性的优势产业,应着眼全产业链培育,打造产业生态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足、引领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五是与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相结合。通过创办乡村产业,推动乡村集体资源与社会产业要素融合发展。通过“三变”创新,形成集体资产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创新。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功能协调,新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乡村社区公共产品建设的重要力量。

六、实施乡村产业全球化战略

(一)做好三大对接。一是对接产业规则。围绕乡村主导产业,主动参与全球合作规则制定。二是对接主导产业供应链。推动主导优势产业“人、财、物、商”等要素流动型开放。三是对接平台。推动要素市场平台、产品市场平台及服务平台对接全球,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度创新。

(二)掌控优势农业产业资源。一是掌控优质种质资源。结合优势产业建立全球性资源库,运用传统与现代基因技术创造新种质资源。二是掌控优质生产条件资源。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产品购买与园区产业合作创新,构建全球性的优势产业的水源、土壤及良好生态环境条件资源基础。三是掌控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结合优势农业产业创新的科技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人才的组织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与组织,掌控科技创新资源。大型农业企业可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科技力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掌控品牌公共传播资源。结合农产品的全球市场拓展,做好品牌引领、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及消费热点问题制造与传播能力构建,掌控区域市场。

(三)以全面创新,推动全球经营。首先,推动资源创新,建立多元性全球引领性农业。加快在全球创建农业资源基地,搞好农业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创新工作。其次,推动产品创新,建立现代市场性农业。面向区域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开展产品研发创新。选择时尚化、功能化、方便化、安全化、民族化、地域化产品发展路径。按照多业融化发展创新多元化的产品,创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的产品体系。第三,推动营销创新,创建区域市场服务综合体。面向全球区域市场,创建网上网下,固定与移动,大商与徽商相结合的营销体系。改变单一自产自销模式,创建综合性,窗口式,综合服务性的销售联合体。第四,推动市场创新,建立全球性农业。构建全球性的龙头市场,以龙头市场为中心,推动全国一体化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变区域定位为对象需求的市场定位,打破国际国内、省际省内的区域界线,实现全球市场一体化。第五,推动产业化模式创新,实现合伙制为核心的产业化模式再造。创建全球市场+服务平台+生产基地的产业化模式。

(四)以全球市场推动全球合作。农业全球化,从资源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全球资源配置与全球市场的供给问题。其表现形式是“买全球,卖全球”。全球合作必须以全球供给与需求市场的全球配套为基础。买全球,买的是全球生产元素;卖全球,卖的是全球市场供给。要做好全球化经营,必须面向具体的区域市场需求,按市场的需求组织供给,以供给市场满足需求市场,做好“四个结合”:与区域资源相结合、与区域企业相结合、与区域具体的产业相结合、与由此派生的市场需求相结合。抓住三大环节:一是做好区域研究。研究一个区域的资源、产品、企业、产业、市场形态,研究由资源向产品转化,产品向产业转化,产业不断升级过程中的技术及产业服务需求。二是做好平台建设。将区域研究的成果进行服务产品化,也就是提供满足区域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将服务产品通过有形的与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三是做好跟踪服务。要跟踪市场需求,创建与服务对象的有机链接,不断丰富平台内容。用创新的服务内容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从而完成具体的经营活动。

(五)实施多元合作发展战略。一是创办农业园区。针对有些国家土地资源丰富,水源条件好,农业生产综合技术相对较低,土地承租便宜,便于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结合我国市场需求和进口量不断增加的需要,围绕某些短缺产品,到海外投资,争取建立海外稳定的供给基地。二是创办食品产业工业园区。采取国家创办,企业管理运营。利用一个国家的政策优惠与国内的加工能力与品牌优势,集中创办,面向区域市场,形成整体的产业优势。三是产品创新本土化。根据区域市场的需要,采取代理委托在国内加工或者直接生产,在区域市场授权销售的运营模式。企业采取生产技术与经营能力结合输出方式,并与区域市场的原料及市场需求相结合,在消费国生产并销售运营。四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合作创新。加强与区域市场企业的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获得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围绕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做好产业技术配套,带动和促进国内产业配套技术与产品的综合输出。五是实施综合性商务平台引领全球化策略。鼓励创建综合性商务平台,发挥平台的产品推介、活动推广、区域市场研究、提供综合性消费与生产引导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形成整体的区域市场供给优势为目标。以服务为龙头,带动产业输出,形成综合服务利益共同体。

(六)以科技成果输出带动产业整体输出。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整体输出,立足于一个区域市场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全球广阔的优势资源,以科技成果输出带动产业整体输出。首先,注重产业整体的顶层设计。根据产业发展与区域市场发展的规律,注重园区与工艺流程,产品功能与包装的设计。使设计成为产业整体输出的龙头。其次,依据产业总体的设计要求,做好农业装备、生产资料、产品加工与包装设备的组织与供给,由产业输出带动设备与生产资料的配套出口。第三,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要与技术设备的适应性再创新需求相结合,与产品的市场适应性需求满足相结合,与区域性的经营模式创新相结合。第四,搞好市场对接。产业整体的输出,需要研究区域市场的特点,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制定市场策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与促进产业整体输出。

(七)塑造全球精神,张扬全球风格。全球化事业,从本质上说,是企业家组织实施并推动的事业。要真正做好,需要企业家注重全球精神塑造,张扬全球风格。首先,树立全球视野。从区域国别的角度看待中国,用中国的视角审视全球,学会从全球的视角研究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科学把握产业、市场的发展具有的一般性的共性规律,重点研究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其次,倡导全球合作。学会与全球不同人才,不同消费者,不同企业的合作。第三,树立全球胆识。学会站在全球的、历史的、人类发展的角度来了解世界,审视作为,把握未来发展,大胆决策。第四,培育发展理念。超越民族、国家及不同经营实体的个性需要,践行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发展理念。

(八)高扬全球化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全球公民意识,将全球化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全球化的道德基石。要尊重民族习惯与风俗,要将产业发展与企业经营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将产业输出与促进国与国、民族之间、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与民间友好结合。将产业发展与所在地区经济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作者:刘年艳/农业农村部研究员

乡博汇秘书处

 


再遥远的乡村,也能寻找到我们喜爱的乡村好产品!

产品订购>>>

 

 

 

 

致力于乡村振兴与全球化事业
Work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北京金桥网(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美/ North America 电话/TEL:613-276-8839 邮编/ZIP CODE:K1V 2A6
地址/ADDRESS:105 August Lily Crescent Ottawa ON, Canada
中国/CHINA 地址:北京市八大处高科技园区 邮箱:jq@jqrird.com